close

Paul & Joe、Anna Sui 和 Ladurée 確定會在 2017/08/31 退出臺灣了。日本公司想收回代理權,所以決定完全離開臺灣市場。

日本公司沒講為什麼堅持離臺的理由,但我猜這幾年商品應該賣得不會太好。商品外形的確很精緻,但單價相對實用度真的定太高。舉例說,有人真的買過花瓣腮紅嗎?它要價至少 2150 新臺幣,但只能用大約 50 次。如果不是錢多到無處花的人,應該不會固定買吧。

日系彩妝有點中看不中用,再加上最近這幾年,韓國美妝乘著韓劇/韓綜順風車登陸臺灣島,大家發現韓國彩妝品質不差、價錢對市井小民來說還算可以負擔,如此一來,就算要包色甚至每季都趕流行也不會太傷荷包。另外,韓國彩妝品牌普遍會挑選韓星當代言人。粉絲追星本來就會想用跟偶像一樣的東西(一想到自己用的彩妝跟喜愛的明星是一樣的、感覺上像是跟偶像多拉近點距離),這無形中會養起消費者對該品牌的忠誠度。

寫這麼多,其實我想說的是,這幾個在臺灣島深耕有幾十年的日系彩妝離開臺灣島,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臺灣島一直在被殖民的狀態,沒有自己的主體性(就是沒有「自己」),自然無法有自己的文化圈、娛樂圈,養自己的明星,自己定義什麼叫美。

我不要講太久遠的事,從 1945 年後開始講就好了。二戰後沒多久臺灣島就戒嚴了,臺島娛樂圈產業變成是取悅中國人、以及『教化不夠中國的臺灣人變成中國人』用的工具。這年代的臺島明星,如果要走高尚路線,就要走假掰的「民國風」。

「民國風」在政治保護下持續了非常長的時間、直到今天。(你看瓊瑤的戲在台島電視台播了多久。瓊瑤劇播完改播一把青。大家是不是覺得林青霞、林鳳嬌、蕭薔、陳德蓉、林心如、楊謹華都好美?)隔了非常久的之後,1980 年代日本流行文化重新回到到臺灣,日本彩妝在 1980 年代出生的女孩間炙手可熱起來。坊間出了一本又一本的日系美妝雜誌,大家一窩蜂想把自己化成日劇裏面的女生。被人認為是「日本妹」叫稱讚、被稱「臺妹」叫ㄙㄨㄥˊ。簡言之,像日本人叫美、像臺灣人叫醜。你不要問我什麼叫「像臺灣人」,在那些人的定義,只要是醜的都是臺灣人。

「想化妝成日本女孩」的這個流行也持續了非常久。我記得直到 2012-13 年,那些美妝部落客都還在教大家怎麼用日系彩妝把自己化成日本妹。日本資生堂也很大手筆,每年會固定找些臺島美妝部落客去日本參加新品上市發表會、教她們該品牌旗下彩妝新品的使用方式,讓她們學會回台島後寫部落格拍 YouTube 教台島女生。這些能去日本受訓的臺島美妝部落客也很驕傲,因為她們有去日本訓練過,她們化出的妝會比其它臺島女生「更像日本人」的妝。

但美妝取向在 2014 年後就逐漸不一樣了,特別是在 2015 年後,韓國的彩妝產品越做越好。而且有別於日本彩妝,韓國彩妝設計的更好上手,氣墊粉餅就是這類型產品的代表作。當日本化妝師還在那裡故弄玄虛說要這樣那樣(例如先用什麼精華液、用什麼粉底刷)才能把粉底畫到吃進皮膚的時候,韓國彩妝根本不用,你只要把氣墊粉餅內附的氣墊粉撲像蓋印章一樣拍到臉上,即使你是化妝苦手,2分鐘也可以完妝出門。

有韓劇加持、加上產品好上手,近幾年已經沒怎麼聽到「要化的像日本女生」這種話,取而代之的是「全智賢/宋慧喬/潤娥的氣墊粉餅」、「朴信惠的脣膏」、「金所炫素顏霜」。當初那些爭著想去資生堂新品發表會的台島美妝部落客都改成搶著要去太平洋愛茉莉的 Beauty Road 拍照發 IG。

所以我才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臺島女孩從比「誰比較像日妞」變比當「誰比較像韓妞」。不變的是,無論是 1930、1945、1980 還是 2017,因為沒有「自己」,臺島人依舊沒有自己的容顏、沒有「能自己定義什麼是美」的話事權。

arrow
arrow

    Chu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